- 2023 对话
- 2022 五百笔
- 2021 仪式
- 2021 是海,是沙丘
- 2021 视神经变图
- 2020 神话江湖
- 2019 密园
- 2018 无妄
- 2018 五百笔之屋与彩风
- 2018 仙人笔
- 2017 不息——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 2016 征兆
- 2016 万物
- 2015 白蛇传新解
- 2014 三千年的笑脸
- 2014 白猿涅槃
- 2012-2014 理水
- 2011-2012 刑天舞
- 2011 虹
- 2011 群山
- 2011 七层壳
- 2008-2009 九重天
- 2008 刑天
- 2008 手脚
- 2007-2008 蚩尤首级
- 2007 凌迟蚩尤
- 2003-2004 白日梦系列
- 2003-2004 剪纸
- 2003-2004 雕塑实验
邬建安新作展《密园》亮相纽约,多系列作品探索绘画⽅式的⾰新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径分叉的花园》中有⼀段关于迷宫 的描述,“我想象它在⼀个秘密的⼭峰上原封未动,被稻⽥淹没或者淹在⽔下。我想象它 宽阔⽆⽐,不仅是⼀些⼋⾓凉亭和通幽曲径, ⽽是由河川、省份和王国组成……我想象 出⼀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
⼀个错综复杂、 ⽣⽣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在某种 意义上甚⾄牵涉到别的星球。我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想象中……这⼀切使我百感丛⽣。”
邬建安与《⾛向暴⾬和骄阳的神⿅》 ©邬建安⼯作室
对于邬建安⽽⾔,艺术创作就犹如在迷宫中探寻, ⽐起寻找出⼜,打开和沉浸在那 些未知的世界⾥更具吸引⼒,于是,他的艺术创造也渐渐呈现出某种“迷宫”的特质:在 ⼏个兴趣⽅向上的执着关注和持续探索,开拓出明确的艺术路径;艺术思维和创作⽅法 论的求变求新,展开了创作的不同层次与维度,在媒材和风格的跨越间,作品的⾯貌常 常不可预知。2019年9⽉5⽇和8⽇ ,《密园:邬建安新作》(Infinite Labyrinth: New Works by Wu Jian’an) 分别在美国纽约前波画廊切尔西和艺⽥两址拉开帷幕,通过展⽰《五百 笔》《⾯具》 以及最新的“编码绘画”系列作品,呈现邬建安近三年来的核⼼艺术创想与 实验成果 ,借以揭开他艺术世界“秘密花园”新的⼀⾓。
“密园:邬建安新作”展览现场 ©前波画廊
邬建安⼀直专注于使⽤直接⽽诚实的⽅式,通过强有⼒的视觉形式剖析精神世界。其中《⾯具》 系列作品以⼏乎原始形态呈现的⽪张作为基底,将整张⽔⽜⽪进⾏剪刻, 待⽜⽪完全脱⽔⼲燥后在正反两⾯涂上艳丽的⾊彩。这系列作品的尺⼨远⽐传统⾯具和 图腾⼤得多 , 因⼈与⾃然规律合⼒创造⽽显⽰出⼀种混合的⼒量 ,似乎在动物和⼈类世 界之间徘徊。
“密园:邬建安新作”展览现场 ©前波画廊
在美院就读期间,邬建安对中国剪纸⼯艺进⾏了深⼊的研究 ,并在接下来的⼗年中 创作了⽇益复杂的⼤型⼆维和装置作品 。从《七层壳》开始到《⿅-⼈》、《青鱼案》和 《⼤河的诞⽣》等系列作品,邬建安⽤其创造的上百个⼩形象,组构起由数千个层层叠 叠的⼿⼯剪刻独⽴元素汇成的体量庞⼤的⼆维纸本作品 ,揭⽰了其充沛的视觉创造⼒ , 以及在⽂化思考、艺术思维和表达⽅式⽅⾯的⼴阔性。在这⼀时期艺术家也常常偏离最 初开始的剪纸创作路线 , 以2016年在纽约⼤都会艺术博物馆实施的公共艺术项⽬ 《解放 美猴王》为肇始,邬建安开始运⽤宣纸⽔墨拼贴的语⾔,创造充满社会参与性和视觉活
⼒的新系列作品——《五百笔》,着⼒探索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以及纸本⽔墨与剪 纸拼贴相融合的可能性。
《五百笔 #56》,纸上⽔墨⽔彩拼贴,145 x199.5 cm,2019 ©邬建安
《五百笔 #55》,纸上⽔墨⽔彩拼贴,135 x165 cm,2019 ©邬建安
邬建安对于中国民间传说、神话以及历代艺术家和⼯匠们的视觉表达⽅式都充满了 ⽆限的热情 。尽管他对中国古典⽂化成就崇敬万分,但其实对其⾃⾝的艺术创作并没有 产⽣很⼤影响 。 然⽽,在系列《五百笔》中,邬建安开始以中国传统书画⼯具宣纸和墨 作为媒材 ,当然他却采⽤了完全⾮传统的创作⽅式 。每⼀个笔划都被单独剪开,
然后将 所有的笔划重组在另⼀张纸上。“对于我来说 ,每⼀个笔划都是⼀个抽象个体 ,揭⽰了⼀ 个⼈在社会中的存在;它也可以是形成⾝体的细胞 。从原始的笔划中分离出的单个笔触
⾸次体现了⾃我实现。 另⼀⽅⾯,将他们组合成拼贴画的结果象征着每个⼈不可避免成 为整体的⼀部分的命运。”
《五百笔 #61》, 纸上⽔墨⽔彩拼贴,150 x180 x cm,2019 ©邬建安
《五百笔 #57》,纸上⽔墨⽔彩拼贴,120 x200 cm,2019 ©邬建安
相⽐早期作品试图将将众多⼩形象统摄在明确的整体形象之内,《五百笔》系列似 乎标志着邬建安创作的⼀个新的层次: 密集的⼿⼯劳动并没有导向⼀个明确的以整体形 象为⽬的的结果,个体在混沌拥挤的相互关系中, 凝聚成为某种整体上似是⽽⾮的东 西,这团混沌的整体被画⾯的边框限定住了⽣长的范围。这种结果好像并⾮来⾃有意为 之的控制,反⽽像是密集的形象最终⾃发进⾏的选择。
“密园:邬建安新作”展览现场 ©前波画廊
如果说,《五百笔》通过将完全随意的笔画聚合成抽象的整体 ,即模拟⼀种个体⾃ 由且整体⽆序的乌托邦,那么近两年来邬建安开启的新系列作品“编码绘画”,则着⼒于 探索平衡个体⾃由与整体有序的可能性。
《吐出云⽓便下⾬,吸⼊云⽓就晴天》,纸上⽔墨⽔彩拼贴,200 x 160 cm,2019 ©邬建安
“编码绘画”的创作⽅法与《五百笔》类似,但过程要复杂得多 ,耗时也更长:在纸 上构思并画好具象的线描稿后,邬建安在计算机中为线描稿中的每⼀个绘画元素编号, 并把它们从图像中全部拆散出来,变成⼀个个单独的、 带编号的抽象图形。这些图形被单独打印成等⽐例的图纸后,邬建安模仿壁画的创作办法, 把图形轨迹拓印到宣纸上。 然后 ,沿着拓印好的轨迹 ,⽤⽔彩、 ⽔墨和彩墨在宣纸上对每⼀个绘画轨迹进⾏绘制, 并将绘制好的画⾯元素精确地从宣纸上切下。 最后,根据编码和线描稿 ,再将画好的⼀ 个个图形拼贴成完整的绘画。
《成双》,纸上⽔墨⽔彩拼贴,160 x 180 cm,2019 ©邬建安
《珍宝》,纸上⽔墨⽔彩拼贴,160 x 180 cm,2019 ©邬建安
为了让⾃⼰尽可能不受“内容”的影响,邬建安会等候半个多⽉甚⾄更长时间来忘记 这些图形所在画⾯中的位置 、 ⾓⾊ ,⽽在表现每⼀个图形的时候 ,许多时候会⽤时很 长 ,反反复复,邬建安会想要不断添加不同新的视觉内容进去,直到他认为对这个图形 的表达已经⾜够了。同样⼀个图形 ,往往因为不同的理解与灵感,⽽产⽣⼏种不同的表 现结果,邬建安会选择将它们都拼贴在同⼀位置 ,强化作品的随机性,以及视觉上的某 种“叠层”的效果 。“叠层”留下了时间的印记,类似于⽴体派的尝试,对⼀根线条的重复 表达本⾝包含⼀种执着到近乎固执、笨拙的态度,是艺术家本性的表露。
《聪明的鸟》,纸上⽔墨⽔彩拼贴,160x 120 cm ,2019 ©邬建安
“叠层”亦可画⾯上制造出⼀处处“虚焦”效果,呈现不⽌⼀种透视关系和⽭盾的空间 感——不同于⼈眼的观看⽅式,虚实焦距的⾃由切换和同时出现,更像是对相机取景原 理的模仿 ,抑或是经当下科技改造后的⼈眼感官 。 因此,在另⼀个意义上, 作品为具象图像加⼊了偶发、意外、随机与视觉“异常”,也欲让图像与当下的感官现实连接起来。
《⾛向暴⾬与骄阳的神⿅》,纸上⽔墨⽔彩拼贴 ,300 x 400 cm ,2019 ©邬建安
《五百笔》作品有时甚⾄只因其精湛的创作技艺⽽引⼈注⽬ ,⽽“编码绘画”作品显⽰出艺术家对这⼀复杂创作技法越来越⾼的掌握程度 ,以及向前继续推进的决⼼: 从远 处看,作品好似抽象彩墨作品,只有在近距离的仔细观察后 ,才会发现画⾯实际上是由 数百个独⽴的组成部分拼贴⽽成,每个部分⽆论多⼩的细节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但在邬建安看来,复杂的创作过程和拼贴的语⾔ ,并⾮以“凸显技艺”为主要⽬的, ⽽是创作观念的必然结果: “将画⾯元素从原位置抽离、 编码、打乱、 单独绘制再重新 拼合归位的⽅式 ,背后的逻辑是通过这样⼀种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到’具象’的过程,让具象 绘画中的元素尽量避免功能和⾝份的⼲扰 ,进⼊更纯粹的形式语⾔探索和表现,但依然 能够保证整体的相对具象、 完整。”
对于绘画元素也即个体⽽⾔ ,摆脱功能的束缚意为很⼤程度的⾃ 由和⾃主 ,⽽整体 形象的回归则期待在个体⾃由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保证整体的有序。
“密园:邬建安新作”展览现场 ©前波画廊
如美国国家⽂理学院终⾝院⼠ 、 芝加哥⼤学教授巫鸿所⾔,“邬建安的想象⼒总在⼏ 个维度上同时进⾏,他的作品也总在⼏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们的艺术想象……他 驰骋于古今之间 ,把当下的⼈们在瞬息间带往诡谲奇邈的洪荒时代。他跨越媒材和风
格 :绘画、 雕塑、 剪纸、装置提供给他多样的语汇 ,但同时激起跨界、综合、打乱、 超 越的欲望。” 《密园》从⼀个侧⾯显⽰了邬建安在艺术思考上的持续性与⼴阔性,他在 创作中赋予有关⼈与⾃然关系以及⼈类社会模型的讨论和期待,也包括了对于新的绘画 ⽅式的探索,在其丰富的艺术思维与创作体系内开拓出更深的复杂性和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