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建安 Wu Jian'an 邬建安 Wu Jian'an
学术专文
邬建安创作随笔
报道与评论
访谈

苗族文化带来的媒材拓展与视觉表现——“事苗”展览开幕

2018年9月8日至10月9日,由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邬建安领衔,中央美院学生和贵州本地艺术家共同参与,经过两年时间筹备的当代苗族艺术发掘与创作实验展览《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展出,展出展品26组112件。

邬建安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90后”学生踏访贵州织金、雷山、丹寨、凯里、台江等地。在数次走访中邬建安逐渐形成了创作的思路——在深入接触苗族之前,意想中似乎那是一群偶尔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为传统手艺的未来忧心忡忡的山居劳动者。他们期盼都市的呼唤,翘首以待那些懂行的人带他们的手艺走出大山。邬建安以为他们就是那些懂行的人,然而真正走进苗族文化里,才让邬建安意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平行关系,如他所说,“相互观望与满怀敬畏地互致问候,大概是最理想的共生关系。”



考察苗族银饰及工艺





考察贵州丹寨宁航蜡染

在贵州雷山“苗家大院”考察


考察杨晓珍苗族蜡染工作室

在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深处,始终回荡着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邬建安想要寻找的正是连接你我之间的文化根脉。而在大山深处,面对那些身着奇异服饰的苗族同胞,这些问题似乎不能称之为问题,他们用彩线将人祖姜央绣在身上,在每个盛大的节日与他相伴,那些伴随着人祖在洪荒时代就护佑人类的巨人与神兽,与他们的创始者云雾、水泡与蝴蝶簇拥在一起,同在针线中载歌载舞。然而汉人的神话似乎早已远离了日常,也许在科技道路的尽头,会有一架时光机带我们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


古歌与“高山流水”待客酒


盛装出行的姊妹节


邬建安和丁楠在夜郎谷

苗绣、苗歌、刺绣、蜡染、扎染、银饰、祭祀、医药、创世神话……两年时间让邬建安一行对苗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样式和观念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喧闹、快节奏的都市推出的了这样一场寻根展事,令观者沉静下来,静心思考。

一入展厅,被近500根长五米、经过苗族传统工艺蓝靛染过的竹子所架构出来的神秘、幽深的艺术空间,是此次实验展带给观者最直观的印象,竹林中零星出现的传统苗绣艺术作品呼应着展览主题,经纬相交的蓝色系苗族手工土布围成的或大或小的空间与其中展出的画作,在与观众讲述苗族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加之苗族招龙节的视频展示、表现苗族古歌的水墨,祭祀油画、感应装置等等为人们营造出了丰富的民族风景,引人驻足。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年轻艺术学子们使用多种材质和创作语言,将他们在考察和研究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进行加工,以强烈的表现性和创造力,生成了苗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多维景观。



展览现场的“蓝竹林”由来自贵州当地经过蓝靛浸染的竹子组构而成,观众可以使用悬挂的手电筒照明,透过“竹林”观看曾丽老师收藏和刘正花等苗族绣娘创作的刺绣作品




陈鹏飞《不再状态》局部 2018 80x200cm 玻璃、硫酸纸、蜂蜡、油性颜料




冯志佳《左余光写生苗绣1》2018 220x200cm 布面丙烯



童言明《震》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吴亚哲《新住所》2018 60x100cm 明胶卤化银照片、针管笔、综合材料


张忠保《招龙》 2017 160x240cm 布面油画


冯梓烜 《沉默的装饰》2018 190x120x120cm 不锈钢、铁 、Led灯、红外传感器、调速器、延时器、鼓风机、树脂、气象气球


郑国荣 《桥花境》 2018 尺寸可变 手工折叠彩纸、钢丝


王媛媛《EX time IT》 2018 100x100x150cm 玻璃、蜡等综合材料


郑洞天 王洛乔《鱼鸟途》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朱正雯《生》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丁楠《再地天通》视频截图 2018 60分钟


靳阳《祭天神》2018 56x56x65m 电机 led灯 调速器 铁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景象,是艺术家对苗族文化最直观的反映,他们运用可以运用的媒材,进行探索和审美表达,最大限度的回应了对传统文化,以及对苗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的理解。现场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艺术家用白色土布做的“绞扎”,以及对蜡的运用。

在展厅的深处,邬建安《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生长”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的整个两层空间。“大身体”构建了一个“巨人”的形象:经过蓝靛染处理的竹子寓意骨骼,也象征古代的文化遗产,创新使用白布捆扎制作的装置代表巨人的头部,“身体”的内部悬挂着手工织布、牛皮胶布、蜡布乃至蜂巢等贵州当地的自然和人工制品。而那些用柔软的白色土布“绞扎”而成的各种造型带给人遥远的想象,深邃的眼睛以及如藤蔓一般蜿蜒而出的线条似乎代表一种思绪。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苗族对自然、祖先的崇拜。


邬建安 《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2018 尺寸可变 绞扎布料、手织土布、着蜡丝绸、着牛皮胶布料、蜂巢、电灯等

通常,民间手工艺人将布扎起来之后,经过染色、再拆开,会呈现出色彩、造型别致的扎染布。“扎”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邬建安尝试从扎染的工作步骤中提取出“扎”的元素,使其发展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就让它停在“扎”的状态上,然后变成独立的雕塑单元,进而拼组成巨大的装置作品。一个个“扎”起来的雕塑聚合的装置作品,在表面上形成了丰富的肌理。这种肌理效果,实际上是邬建安对苗族一些传统手工艺的某种“共性”总结,他观察到,苗族的刺绣、蜡染和银饰表面,都有着丰富的肌理,这些肌理有时候甚至会改变材料原本的质地,形成非常有力量的表达。

大身体”制作过程

展览中使用“绞扎”的还有郑嘉燕,意在用它们表现蔓延的花草,奇异的生灵。郑嘉燕的“绞扎”与邬建安的不同,上了清雅的颜色,隐喻苗族文化的异彩纷呈。寿盛楠则对此进行了一种延展,将绞扎工艺用精确的几何点阵解构,他将“扎”的视觉与工艺特性转至服装面料上,以两块丝绒扎布作为衣服的前后片穿在模特身上,让观众自己动手去体验“扎”的过程,创造“扎”的造型,对传统的苗族文化进行当代的实验探索。

郑嘉燕《异错镇》局部 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寿盛楠《象抽象》2018 尺寸可变 互动装置 丝绒布、金属扣、棉布等

蜡染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苗族民族技艺之一,在这次的展览中,艺术家将蜡染中的蜡分离出来,进行了艺术表现的探索,颇有意味。在王媛媛装置艺术中高温下的石蜡以溶剂的形式出现,黄色、蓝色的颜料在融蜡中上下游走,左右碰撞,隐喻传统与现代的色块在象征着时间长河的蜡液中悠游、交会与分离。与邬建安2015年创作的《青鱼案》将数以千计的手工染色剪纸形象,浸透在融化的蜂蜡里,再晾干,形成一层半透明的、带有特殊质感的表面不同,这一次邬建安则直接把蜂蜡、蜂巢加入到作品中,或者在浸了蜡的丝绸上创作,作为蜡染的基础材料这样的使用表达作品与蜡染这种传统工艺的渊源,也让人们看到蜡作为材料的不同状态,蜡不只可以被理解为制作蜡染的一种“工具”或者“物质材料”,它更可以是在大自然中存在的,充满魅力、活力的一种物质。

杨晓珍,邬建安《克苏鲁像与人像》-2018-197*147cm-棉布,手工蜡染、刺绣、扎染混

杨晓珍,邬建安《克苏鲁像与人像》 2018 197x147cm 棉布,手工蜡染、刺绣、扎染混合工艺

邬建安认为,今天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古代的遗产支撑着今天的创造,后者又是未来的参照,古与今交织在一处,我们与祖先似乎从未分开。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开幕致辞中所说,邬建安的思考和探索之路,一方面催生了他个人风格的演进,产生了个性鲜明又极具启示意义的艺术图景;另一方面也以当代的方式赋予古老的文化传统新的活力,是当代艺术领域注重传统资源转换创造的一位突出代表。

可以肯定,是苗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与想象,为这场视觉表现实验提供了可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素材浩如烟海,究竟有多少能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又能在后者的创造中获得更多生命力和更广泛的传播,实在可期。本次展览的主办方陈一丹基金会近年来已经运作了多个与苗文化相关的公益项目,意在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份坚持也着实令人敬佩。

据悉,“事苗”展览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的部分之外还开设了另一个版块,将于9月25日至10月22日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


——开幕图集精选——

小观众体验寿盛楠互动装置作品

策展人艺婷为媒体导览

参展艺术家刘正花为观众讲解作品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为媒体和观众导览

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陈一丹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等嘉宾在展览现场

稿件来源:《中国艺术报》记者丁薇

图片来源:陈一丹基金会 郑嘉燕 寿盛楠 邬建安工作室

稿件/图片编辑:邬建安工作室

展览海报(设计:钱若斐)

《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

主办:陈一丹基金会

主办美术馆(排名不分先后):今日美术馆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

承办方:造仕Zephyr Art

策展人:艺婷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 安元书 童言明 陈鹏飞 王洛乔 丁楠 王媛媛 冯志佳 吴亚哲 冯梓烜 杨晓珍 靳阳 张忠保 刘正花 郑国荣 苗耀升 郑洞天 石祥宇 郑嘉燕 寿盛楠 朱正雯

展览设计:钱若斐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展览时间:2018年9月8日—10月9日

展览地点: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5日—10月22日

开幕式时间:2018年9月25日(周二)17:00

特邀学术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展品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 贵州雷山苗家大院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 杨晓珍苗族蜡染工作室

导览技术支持:腾讯博物官

特邀合作伙伴:腾讯文创

考察苗族银饰及工艺

考察贵州丹寨宁航蜡染

在贵州雷山“苗家大院”考察

考察杨晓珍苗族蜡染工作室

在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深处,始终回荡着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邬建安想要寻找的正是连接你我之间的文化根脉。而在大山深处,面对那些身着奇异服饰的苗族同胞,这些问题似乎不能称之为问题,他们用彩线将人祖姜央绣在身上,在每个盛大的节日与他相伴,那些伴随着人祖在洪荒时代就护佑人类的巨人与神兽,与他们的创始者云雾、水泡与蝴蝶簇拥在一起,同在针线中载歌载舞。然而汉人的神话似乎早已远离了日常,也许在科技道路的尽头,会有一架时光机带我们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

古歌与“高山流水”待客酒

盛装出行的姊妹节

邬建安和丁楠在夜郎谷

苗绣、苗歌、刺绣、蜡染、扎染、银饰、祭祀、医药、创世神话……两年时间让邬建安一行对苗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样式和观念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喧闹、快节奏的都市推出的了这样一场寻根展事,令观者沉静下来,静心思考。

一入展厅,被近500根长五米、经过苗族传统工艺蓝靛染过的竹子所架构出来的神秘、幽深的艺术空间,是此次实验展带给观者最直观的印象,竹林中零星出现的传统苗绣艺术作品呼应着展览主题,经纬相交的蓝色系苗族手工土布围成的或大或小的空间与其中展出的画作,在与观众讲述苗族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加之苗族招龙节的视频展示、表现苗族古歌的水墨,祭祀油画、感应装置等等为人们营造出了丰富的民族风景,引人驻足。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年轻艺术学子们使用多种材质和创作语言,将他们在考察和研究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进行加工,以强烈的表现性和创造力,生成了苗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多维景观。

展览现场的“蓝竹林”由来自贵州当地经过蓝靛浸染的竹子组构而成,观众可以使用悬挂的手电筒照明,透过“竹林”观看曾丽老师收藏和刘正花等苗族绣娘创作的刺绣作品

陈鹏飞《不再状态》局部 2018 80x200cm 玻璃、硫酸纸、蜂蜡、油性颜料

冯志佳《左余光写生苗绣1》2018 220x200cm 布面丙烯

童言明《震》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吴亚哲《新住所》2018 60x100cm 明胶卤化银照片、针管笔、综合材料

张忠保《招龙》 2017 160x240cm 布面油画

冯梓烜 《沉默的装饰》2018 190x120x120cm 不锈钢、铁 、Led灯、红外传感器、调速器、延时器、鼓风机、树脂、气象气球

郑国荣 《桥花境》 2018 尺寸可变 手工折叠彩纸、钢丝

王媛媛《EX time IT》 2018 100x100x150cm 玻璃、蜡等综合材料

郑洞天 王洛乔《鱼鸟途》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朱正雯《生》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丁楠《再地天通》视频截图 2018 60分钟

靳阳《祭天神》2018 56x56x65m 电机 led灯 调速器 铁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景象,是艺术家对苗族文化最直观的反映,他们运用可以运用的媒材,进行探索和审美表达,最大限度的回应了对传统文化,以及对苗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的理解。现场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艺术家用白色土布做的“绞扎”,以及对蜡的运用。

在展厅的深处,邬建安《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生长”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的整个两层空间。“大身体”构建了一个“巨人”的形象:经过蓝靛染处理的竹子寓意骨骼,也象征古代的文化遗产,创新使用白布捆扎制作的装置代表巨人的头部,“身体”的内部悬挂着手工织布、牛皮胶布、蜡布乃至蜂巢等贵州当地的自然和人工制品。而那些用柔软的白色土布“绞扎”而成的各种造型带给人遥远的想象,深邃的眼睛以及如藤蔓一般蜿蜒而出的线条似乎代表一种思绪。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苗族对自然、祖先的崇拜。

邬建安 《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2018 尺寸可变 绞扎布料、手织土布、着蜡丝绸、着牛皮胶布料、蜂巢、电灯等

通常,民间手工艺人将布扎起来之后,经过染色、再拆开,会呈现出色彩、造型别致的扎染布。“扎”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邬建安尝试从扎染的工作步骤中提取出“扎”的元素,使其发展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就让它停在“扎”的状态上,然后变成独立的雕塑单元,进而拼组成巨大的装置作品。一个个“扎”起来的雕塑聚合的装置作品,在表面上形成了丰富的肌理。这种肌理效果,实际上是邬建安对苗族一些传统手工艺的某种“共性”总结,他观察到,苗族的刺绣、蜡染和银饰表面,都有着丰富的肌理,这些肌理有时候甚至会改变材料原本的质地,形成非常有力量的表达。

大身体”制作过程

展览中使用“绞扎”的还有郑嘉燕,意在用它们表现蔓延的花草,奇异的生灵。郑嘉燕的“绞扎”与邬建安的不同,上了清雅的颜色,隐喻苗族文化的异彩纷呈。寿盛楠则对此进行了一种延展,将绞扎工艺用精确的几何点阵解构,他将“扎”的视觉与工艺特性转至服装面料上,以两块丝绒扎布作为衣服的前后片穿在模特身上,让观众自己动手去体验“扎”的过程,创造“扎”的造型,对传统的苗族文化进行当代的实验探索。

郑嘉燕《异错镇》局部 2018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寿盛楠《象抽象》2018 尺寸可变 互动装置 丝绒布、金属扣、棉布等

蜡染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苗族民族技艺之一,在这次的展览中,艺术家将蜡染中的蜡分离出来,进行了艺术表现的探索,颇有意味。在王媛媛装置艺术中高温下的石蜡以溶剂的形式出现,黄色、蓝色的颜料在融蜡中上下游走,左右碰撞,隐喻传统与现代的色块在象征着时间长河的蜡液中悠游、交会与分离。与邬建安2015年创作的《青鱼案》将数以千计的手工染色剪纸形象,浸透在融化的蜂蜡里,再晾干,形成一层半透明的、带有特殊质感的表面不同,这一次邬建安则直接把蜂蜡、蜂巢加入到作品中,或者在浸了蜡的丝绸上创作,作为蜡染的基础材料这样的使用表达作品与蜡染这种传统工艺的渊源,也让人们看到蜡作为材料的不同状态,蜡不只可以被理解为制作蜡染的一种“工具”或者“物质材料”,它更可以是在大自然中存在的,充满魅力、活力的一种物质。

杨晓珍,邬建安《克苏鲁像与人像》-2018-197*147cm-棉布,手工蜡染、刺绣、扎染混

杨晓珍,邬建安《克苏鲁像与人像》 2018 197x147cm 棉布,手工蜡染、刺绣、扎染混合工艺

邬建安认为,今天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古代的遗产支撑着今天的创造,后者又是未来的参照,古与今交织在一处,我们与祖先似乎从未分开。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开幕致辞中所说,邬建安的思考和探索之路,一方面催生了他个人风格的演进,产生了个性鲜明又极具启示意义的艺术图景;另一方面也以当代的方式赋予古老的文化传统新的活力,是当代艺术领域注重传统资源转换创造的一位突出代表。

可以肯定,是苗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与想象,为这场视觉表现实验提供了可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素材浩如烟海,究竟有多少能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又能在后者的创造中获得更多生命力和更广泛的传播,实在可期。本次展览的主办方陈一丹基金会近年来已经运作了多个与苗文化相关的公益项目,意在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份坚持也着实令人敬佩。

据悉,“事苗”展览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的部分之外还开设了另一个版块,将于9月25日至10月22日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


——开幕图集精选——

小观众体验寿盛楠互动装置作品

策展人艺婷为媒体导览

参展艺术家刘正花为观众讲解作品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为媒体和观众导览

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陈一丹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等嘉宾在展览现场

稿件来源:《中国艺术报》记者丁薇

图片来源:陈一丹基金会 郑嘉燕 寿盛楠 邬建安工作室

稿件/图片编辑:邬建安工作室

展览海报(设计:钱若斐)

《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

主办:陈一丹基金会

主办美术馆(排名不分先后):今日美术馆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

承办方:造仕Zephyr Art

策展人:艺婷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 安元书 童言明 陈鹏飞 王洛乔 丁楠 王媛媛 冯志佳 吴亚哲 冯梓烜 杨晓珍 靳阳 张忠保 刘正花 郑国荣 苗耀升 郑洞天 石祥宇 郑嘉燕 寿盛楠 朱正雯

展览设计:钱若斐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展览时间:2018年9月8日—10月9日

展览地点: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5日—10月22日

开幕式时间:2018年9月25日(周二)17:00

特邀学术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展品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 贵州雷山苗家大院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 杨晓珍苗族蜡染工作室

导览技术支持:腾讯博物官

特邀合作伙伴:腾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