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文
邬建安创作随笔
报道与评论
- 《邬建安:对话》
- 《邬建安:五百笔》
- 《邬建安:仪式》
- 《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
- 《邬建安:视神经变图》
- 《邬建安:神话江湖》
- 《密园:邬建安新作》
- 邬建安:传统的基因,会在某处某时被唤醒
- 艺术专题|邬建安:被传统选中
- RC2024特邀主视觉艺术家- 邬建安
- 观照当下,逐梦想象,邬建安的“造物”之路
- 邬建安:我们所处的时代像是见证结局的时代
- 邬建安:“骷髅”和“怪物”的生产者 | 封面人物
- 邬建安:借“无妄”之眼,与记忆以外的自己重逢
- 邬建安:让《五百笔》在越后妻有的大地上生长
- 邬建安:“骷髅”和“怪物”的生产者 | 封面人物
- 「Hi人物」邬建安 最会讲鬼怪故事的艺术家
- 苗族文化带来的媒材拓展与视觉表现——“事苗”展览开幕
- 不息
- 跨界协作,对话古今——记《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
- 邬建安《万物》:探索水墨与剪纸的跨越性融合
访谈
征兆:邬建安新作展
邬建安的想象力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进行,他的作品也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人们的艺术想象。他游走于文字和图像之间,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又加上一个叙事维度。他摆脱单纯的视觉和观看,因此引入了声音和演出。他驰骋于古今之间,把当下的人们在瞬息间带往诡谲奇邈的洪荒时代。他跨越媒材和风格:绘画、雕塑、剪纸、装置提供给他多样的语汇,但同时激起跨界、综合、打乱、超越的欲望。
《征兆》是神秘的:一些奇异现象出现了,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巨大事件,或是天降灾祸或是朝代变换,甚至是人类和地球的终结。“征兆”的思维逻辑超越文化和地域的分野,隐藏在古人的科学推理和政治哲学之中。但无论怎样它总是对未知和对将来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征兆与艺术---特别是与当代艺术---有着值得思考的内在关系,因为艺术总是有关想象的,而真正的当代艺术总是为了通向未知和未来而创作。
这个展览因此提供了一个连接神话世界与当代思考的契机。其中四个作品的主题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根源:这里有“与天地争神”的无头巨人刑天,有《山海经》中身发异声的奇形动物,有“眉间尺”传说的惨烈结局,也有由汉代“摇钱树”化出的“白日梦树林”。犹如文化的基因, 这些故事与形象在这个展览中被邬建安的当代艺术作品再次激活。
巫鸿 (策展人)
2016年10月